“心中五味杂陈,从接到通知到真正离职,仅仅4天时间,感觉自己还没来得及充分准备。”10月底,司微“被动”从商汤科技“毕业”,随即便感受到第一波失业危机。
司微在商汤科技工作了3年有余,其岗位在陕西某城市。被HR约谈前一周,他看到公司董事长兼CEO徐立发布的那封关于战略和组织架构调整的内部信,预感“新一轮裁员又要开始了”。
商汤科技的故事始于2014年,与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三家视觉领域的AI创业公司一并被称为“AI四小龙”,由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走出的AI科学家汤晓鸥教授与徐立博士共同创办。10月下旬,商汤科技在香港隆重举办了一场论坛,庆祝十周岁生日。
会上,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徐立不仅宣布了商汤的全新战略愿景,还向全体员工发出了一封充满深意的内部信。在信中,徐立明确指出,商汤将围绕战略和核心资源,构建更加集中和高效的组织架构,推动资源的集中和集约化投入,加快组织和管理的年轻化进程。
之后,这一战略调整的信号很快便转化为了实际行动。近日,多名商汤科技的在职及离职员工证实了公司正面临新一轮的裁员风波,此次裁员波及多个关键部门,部分员工甚至被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最快4天内)完成离职手续。在社交媒体上,有已经被裁掉的员工发帖称,“去年裁员赔偿还是N+2,这次仅给了N+1。”
不过,对于裁员一事,商汤科技官方回应称,“商汤积极推进转型,将聚焦大装置-大模型-应用的三位一体。”同时还表示,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正常进行中,整体业务稳健发展。
看似否认了大规模裁员的传闻,回溯过往,商汤科技的日子过得不容易,上市后总市值曾最高达到3200亿港元,但目前已蒸发超2600亿港元。与此同时,自成立以来商汤科技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8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商汤科技6年半的时间里累计亏损528亿元。
再次举起“裁员大刀”
作为“港股AI第一股”,商汤科技以人脸识别应用起家。在公司初创之际,凭借卓越的人脸识别算法,成功吸引了IDG资本,获得数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2019年,估值达到75亿美元,成为全球最贵AI初创企业。
作为国内“AI四小龙”之首,商汤科技见证了国内AI行业从萌芽到蓬勃发展的全历程,2017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应用元年”,人们迫切地想要感受AI应用带来的改变。
随后国内AI创业热潮涌动,融资活动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期间,商汤科技不仅成功获得了多轮融资,更在2021年底登陆港交所,顺利摘得“AI第一股”的桂冠。
根据权威第三方咨询机构Frost&Sullivan发布的报告,以2020年收入为基准,商汤科技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人工智能软件供应商,并以11%的市场份额傲然跻身中国计算机视觉软件提供商的龙头之位。
徐晓2021年加入商汤科技从事算法研究,一入职便亲历了商汤科技上市的历史性时刻。他所在的部门在此之前便已有缩减的迹象,这次裁员力度超过以往。
“这三年来,我亲眼目睹了一个又一个项目在完成之后便被搁置,曾经的涨薪制度也戛然而止,餐补更是大幅缩水。终于,在迎来十周年的庆典之际,我们也迎来了这场大规模的裁员。”徐晓无奈感慨道。
从内部组织架构上,商汤科技分为智慧城市与商业事业群(SCG)、智能汽车事业群(IAG)、数字空间事业群(DWG)、新兴创新事业群(EIG)、研究院等多个主要业务部门。
根据多位商汤科技离职员工的说法,SCG、EIG、研究院等多个事业群均被此轮裁员波及,“IAG有部分团队直接全部被砍,有的项目仅留下2至3人收尾。”
市场传言,此次商汤科技的裁员规模可能超过1000人。截至目前,商汤科技方面尚未就裁员的具体数字做出直接回应,徐晓等多位商汤科技员工均表示“裁员确有其事,但具体裁员比例尚未清楚”。
危机的苗头,或许比外界想象中出现得更早。2023年8月,市场上风传商汤科技即将启动新一轮裁员的消息,且波及范围广泛,涉及多个关键部门,智慧城市与商业事业群的员工裁员比例约为10%至15%,下属的质量中心更是直接解散,而智能产业研究院的裁员比例也达到了约10%。
面对这一传言,商汤科技给出了与此次相似的官方回应,称公司正根据市场环境的变迁和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战略调整,并对组织和人才结构进行优化,以期更好地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然而,财报数据却更为直观地揭示了这一趋势。从2021年至2023年,商汤科技员工总数从6114名减少至4531名,累计减少了1601名员工。
这一大幅度的人员缩减,使得商汤科技在雇员福利方面的支出比例随之降低。2023年,商汤科技研发开支由40.14亿元下降13.7%至2023年的34.66亿元。对此,商汤科技解释称主要是因为雇员福利开支的减少。
赚钱速度赶不上“烧钱”
频繁裁员与调整背后,映射出的是商汤科技一直面临着连年亏损、亟需减员降本的尴尬。
作为中国最有名的人工智能公司,商汤科技主要从事人工智能(AI)的软件研发和应用,在2021年登陆资本市场时,商汤科技是中国最大的计算机视觉软件公司,当时的业务主要分为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汽车和智慧生活四大板块。
从收入侧来看,商汤科技早期主要依赖两大支柱:智慧城市与智能商业。在智能商业领域,专注于企业端市场,如商场、商业园区及各类制造企业,为它们提供运营优化、安全保障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AI解决方案。
而智慧城市业务则主要满足各级政府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应急响应等领域的AI技术需求。2021年,这两大业务领域合计营收占比已接近九成,成为商汤科技的核心收入来源。
随着商汤科技AI模型渗透到不同行业,规模效应开始体现在营收上。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商汤科技营收分别为30.3亿元、34.5亿元、47亿元。
然而,转折发生在2022年,商汤科技智慧城市与智能商业两大板块的客户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开支大幅缩减,项目建设和部署也相应推迟,导致这两大业务遭受重创。
具体而言,这一年商汤科技智慧城市业务营收为10.96亿元,同比下降48.8%,在集团总收入中的占比从2021年的45.6%下滑至28.8%。智能商业业务营收为14.64亿元,同比下降25.2%,收入占比也从41.7%减少至38.4%。
无奈之下,商汤科技也在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2022年末,OpenAI推出的ChatGPT激起了业界对生成式AI技术的无限热情,全球科技企业启动了AI大模型领域的“军备竞赛”,尽管当时生成式AI能够依托算法、模型和既定规则,创造出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乃至代码等多样化内容的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但从市场应用的广阔视角审视,其蕴含着难以估量的巨大潜力。
在这样大的背景下,2023年,商汤科技果断调整战略方向,将业务重心转移至生成式AI领域。
与此同时,公司也重新规划了业务板块,确立了全新的三大支柱:生成式AI、传统AI以及智能汽车。其中,生成式AI业务位列板块之首,商汤科技对其寄予厚望。
2023年,商汤科技生成式AI收入增至11.84亿元,占比34.8%,较2022年的3.95亿元同比增长199.9%。2024上半年,其生成式AI业务收入10.51亿元,同比提升256%,营收占比达六成。
尽管身为行业龙头,但商汤科技与众多AI企业一样,面临着因AI技术开发和运营方面的高额投入所带来的盈利挑战。
即便是在行业内享有盛誉的OpenAI,也预计在2024年将亏损约50亿美元,且到2026年这一损失将扩大至140亿美元,其在2023年至2028年间的总损失预计会高达440亿美元。OpenAI更是预测,要等到2029年才能实现盈利。
商汤科技同样未能幸免于这一困境,至今仍未找到盈利的突破口。根据财报数据,从2019年至2023年,商汤科技的年度亏损分别为49.63亿元、121.58亿元、171.4亿元、60.45亿元和64.4亿元。而今年上半年,其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仍维持在24.77亿元的高位。
商汤科技何时才能实现盈利?专业实盘配资杠杆